详细内容

不同给药途径在动物诊疗过程中的运用

临床上常用的给药途径包括口服、肌肉注射、皮下注射、皮内注射、腹腔注射、外用、植入等途径,不同的给药途径应选择相应的剂型,例如,口服用药能够选择剂型很多,如粉剂、预混剂、可溶性粉剂、溶液剂、片剂、胶囊剂、乳剂、颗粒剂等;注射给药包括注射液、粉针剂等。结膜的给药方式最适合的是液体制剂;腔道给药应选择灌肠剂或栓剂;皮肤给药多用软膏剂、贴剂和外用液体制剂,如浇泼剂。


药物发挥疗效,药物自身的作用虽然是主要的,但合适的剂型和正确的给药方式对药物疗效的影响也很显著。同一药物不同剂型适用于不同给药途径,不同给药途径不仅影响药物作用的量,而且作用性质也不同,如硫酸镁口服为泻药,而注射剂则有降压及抗惊厥作用。


1.jpg


不同给药途径影响着药物的吸收速度,一般吸收速度规律:静脉注射>吸入>肌内注射>皮下注射>口服>经肛>贴皮。空腹服药吸收较快,饭后服药吸收较平稳。但空腹服药可能会带来较大的胃肠道反应。乙醇是许多药物代谢酶的诱导剂,可以加速一些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转化,降低疗效,并且长期饮酒也可以引起肝功能的损害,使许多药物的不良反应增加。


所以在用药时应根据药物性质的差异、药物作用和不良反应来选择合适的剂型,并正确地使用剂型和给药方式。根据实际情况和药物剂型的特征,选择适当给药途径,以提供临床治疗效果。例如使用不同给药途径的阿莫西林,通过皮下注射、静脉注射、和口服三种不同给药途径进行治疗,临床治疗效果皮下注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0%,静脉注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6.7%,口服治疗的总有效率为53.3%。可见,不同的药物剂型和不同的给药途径对于药物有效成分的吸收和药效的发挥具有直接的影响作用,且临床治疗效果存在较大差异。


2.jpg


1、静脉注射,是药物不经胃肠道粘膜直接被注射进入体循环,是发挥药效最快的一种给药途径,可用于紧急抢救病情危重的动物,临床补充体液、能量、紧急抢救、补充钙物质等用本途径给药,不能或不宜经过口服的药物也采用此种方式给药。但使用本方式给药大多需要保定动物,且耗时长。注射剂对可见异物、PH值、不溶性微粒、无菌、热原、渗透压等都有明确的规定。由于药物是注射进入机体,不经过粘膜吸收,无机体屏障保护,所以注射剂型的药物必须是无菌、无热原的,否则会导致集体感染或发热。若药物含有不溶性微粒或可见异物,其进入机体血液循环系统很可能会直接导致心脏、大脑等器官发生血管栓塞,直接毙命。注射剂渗透压必须要与动物血浆基本保持一致,过高或过低都会对机体产生损害,大量输入低渗溶液可能会造成血细胞“吸水胀破”而溶血,大量输入高渗溶液可能会造成血细胞脱水,严重可导致血管栓塞,故注射液的渗透压必须在机体可承受范围内。


2、肌内注射给药,是将药物注入肌肉组织,肌肉组织内血管丰富,药物随血液吸收进入循环系统,从而发挥药效,具有疗效稳定、计量准确、药效迅速、吸收好等显著的优势,是常用给药方式中吸收速度仅次于静脉给药的一致给药方式,也是临床最方便快捷、最常用的给药方式。


3、口服给药,是指药物经口服后被胃肠道吸收入血,通过血液循环到达局部或全身组织,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口服用药用药方便,可经饲料拌料或饮水等方式直接投喂,有省时省成本,减少劳动力的投入等诸多优点,是临床上最多的一种给药方式之一。但口服给药也存在较多的弊端,如计量不准确,拌料不均匀造成动物真实服用剂量不一,导致药物出现中毒反应或治疗效果欠佳情况。胃内强酸性条件下药物可出现水解,部分益生菌也会再胃酸的作用下而死亡。胰酶、胆汁等消化酶的作用下会是加快代谢,迅速失效,青霉素、胰岛素、肾上腺素等无法通过口服给药吸收就是基于这个原因。此外,药物经口服给药,会有明显的首过效应及肝肠循环,会使药物疗效降低。药物经口服给药的吸收率低下,大部分以原型被排除体外,不能完全吸收,对环境也是一种污染或破坏。另外不是所有的药物都可用本方式给药,抗生素不能直接饲喂牛、羊、骆驼、鹿反刍动物,对于不食不饮的情况也不能口服给药。


最新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进行回复登录
在线客服
- 营销服务部
  •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技术支持: 建站ABC | 管理登录
seo seo